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
意思:孔子说:“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,看见没有德行的人,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。”
出处:春秋·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《论语·里仁》
贤:形容词用作名词,贤者,有贤德、有才华的人。
齐:与。。看齐。焉:于加之。
内:方位名词作状语,在心里。
思:思考,心里想。
见贤思齐焉: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,希望和他看齐。
扩展资料
《论语·里仁篇》本篇是《论语》的第四篇,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、原则和理论,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。又名《论》。
本篇是《论语》的第四篇,包括26章,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、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、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。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、原则和理论,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。
《论语》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,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。到汉代时,有《鲁论语》(20篇)、《齐论语》(22篇)、《古文论语》(21篇)三种《论语》版本流传。
鸣筝金粟柱,素手玉房前.欲得周郎顾,时时误拂弦
听筝·唐 李端 鸣筝金粟柱,素手玉房前。
欲得周郎顾,时时误拂弦。 【注释】 玉房:弹筝女子的住处。
【简析】: 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,便故意将弦拨错,弹筝女可爱形象跃然纸上。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,二十四岁为建威中郎将,人称周郎,他精通音乐,别人奏曲有误,他就回头一看,当时人称:“曲有误,周郎顾。”
此诗当然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。 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,即今称“古筝”。
“鸣筝”谓弹奏筝曲。题一作“听筝”,则谓听奏筝有感,就听者立题。
从诗意看,以作“鸣筝”为有味。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,写得婉曲细腻,富有情趣。
前二句写弹筝美人坐在华美的房舍前,拨弄筝弦,优美的乐声从弦轴里传送出来。“柱”是系弦的部件。
“金粟”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。“素手”表明弹筝者是女子。
后二句即写鸣筝女故意弹错以博取青睐。“周郎”指三国吴将周瑜。
他二十四岁为将,时称“周郎”。他又精通音乐,听人奏曲有误时,即使喝得半醉,也要转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。
所以时谣说:“曲有误,周郎顾。”(见《三国志·吴志·周瑜传》)这里以“周郎”比喻弹筝女子属意的知音者。
“时时”是强调她一再出错,显出故意撩拨的情态,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知音,而在其他。 清人徐增分析这诗说:“妇人卖弄身分,巧于撩拨,往往以有心为无心。
手在弦上,意属听者。在赏音人之前,不欲见长,偏欲见短。
见长则人审其音,见短则人见其意。李君(称李端)何故知得恁细。”
(《而庵说唐诗》)其见解相当精辟。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,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,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,一种邀宠之情,曲曲写出,十分传神。
诗的写法象速写,似素描,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。
对李商隐《无题》赏析有误在哪
这个不能用“错误”来解释,
首先,李商隐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多义性。既朦胧又清晰,所以他的诗文很